我来到北京

2016年8月31日,我在北京度过了整整两年。应Race邀请,我为公众号「青春潮」写了这篇文章,顺便也回忆了这么久以来在北京的大学生活我用时间换来了什么。

我在北京两年了。在两年前,对北京的印象只有「首都」二字。理想飘在空中,选择北京的原因好像没那么清晰,有可能纯粹是因为想离开家乡出去见见世面,是冲动、任性。在刚落地北京时是夜晚,我发了一条说说:「都从一个小海宁出发,像往八方散发的烟花。飞机落地,火焰坠入海中,想想真是件感人的事。更希望这刻迸发像一个微笑的弧线,放开后立刻收紧,形成一个认真而坚毅的表情,投射在每一片陆地和海洋。」那一瞬连梦想是什么也不知道,竟然也觉得自己是个追梦者……我希望所有的分别都值得。

到北京后遇到的一些怪事有——觉得人太多、觉得菜太咸、觉得空气太干、觉得雾霾太浓……还有一些尴尬的瞬间比如发觉茫茫大雪下只有我一个人撑伞后才听说北方人下雪不打伞……这一些都很容易就习惯了,但我往往不会注意到,除了习惯这一些我还在习惯什么。

高中时期大家真的是「以文会友」,现在渐渐变成了「以酒会友」。大学里同学相互没什么紧密联系,也疑惑一直没什么关系特别铁的哥们。后来有次聚餐大家一喝酒,没酒量的我突然觉得,啊,又有朋友了。

可总觉得很难再有那种简单的友情,很难再发那种浪漫的说说。这是来北京前未曾想到的会失去的东西。

我一直想要保持一种文艺的状态,所以常独自去北京的大街上走走。北京四五环的普通街上的人仍会比海宁或杭州街上的多几个数量级,他们背着公文包或穿着高跟鞋,在拥挤中显得有些疲惫。但幸好见到的只是疲惫,而不是庸碌无为。我会忍不住想象他们每一个人精力充沛的样子,拼命地工作,然后感叹北京真是一个追梦者的城市。很多很多次后,我会忘记了自己做个文艺青年的初衷,觉得自己也变身了斗士。

于是我开始不再像高中里那样热衷于社团活动和学生事务,也不再那么会为了一些精彩瞬间和小情小爱而自high。常怀疑这是不是变得更坏了。但我知道的是我越来越热爱这个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专业相关),越来越感觉到未来可以做些什么仍然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北京的密密麻麻的光线和声音把我塑造得沉着、喜欢分析和钻研,更像那一群一群拼搏奋斗者中的一员。试想若是在另一个更浪漫文艺的城市,也许只要负更轻的压力,却未必能体验到激情转化为另一种激情的爽快。

街道依然人满为患,雾霾依然久积不散,我却依然觉得冲动下选择北京是我的诸多幸运之一。